“就这么杀了?”
“这有点不太合适吧?”
“有什么不合适,他大清屡次袭扰我大明,杀他一个使臣又怎么样?”
“主要是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样做,是不是名声有点不太好。”
“确实啊,再怎么说,也不应该斩杀来使啊,这如何能体现我泱泱华夏之气度?”
“小陛下还是太年轻气盛,思虑难免有不周全的地方。”
“唉,这回倒是让皇太极抓住了把柄,不好办了啊。”
大明各个时代的人们,在看到天幕里的朱由检,毫不犹豫的斩杀了清朝使臣后,都觉得有点不太合适。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
一个使者,孤身一人,显然无法对战局产生巨大的改变,如果杀了来使,授人以柄不说,还会给自己留下一个残暴的名声,实在是得不偿失。
“这事办的确实有点不太地道。”
朱元璋也忍不住摇摇头。
当年他东征西讨的时候,也没少和死对头打交道,包括陈友亮、张士成甚至元朝使者,他都以礼相待。
这件事虽然不大,可至少能对外有一个好名声,让别人知道,他是一个可以商量的人。
有的时候,留下这样一个名声,在关键时候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最起码有人想要投奔自己的时候,不用担心生命安全问题。
大家都会知道朱元璋的阵营可以来去自如。
人家连死对头的使者都能容忍,怎么可能容忍不了前去投奔他的人呢?
“还得是这些大臣们看得清,就是这么回事。”
“幸好有这些人在,不然就让小陛下背负骂名了。”
“确实不能杀,百害而无一利。”
大明各个时代的人们,看到洪承畴等人出面劝阻之后,也都松了口气。
至少朱由检的身边还有一些明白人,知道清使杀不得。
一个贪生怕死的糟老头子,实在没有杀的必要,反而还会给朱由检平添残暴的骂名。
不值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