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发展产业
一下子得了秦家两万多亩良田,付出的代价只是一点种子而已。
对刘宣来说,这是天大的便宜。
不过秦立也不亏,这提升品质的种子种下去,产量能增加五六倍。
他的私田并入官田之后,还交个屁的税,
而且以这产量,佃农还想分五成的收成是不可能了。
等于是秦立的私企摇身一变,变成国有股份制,深度绑定刘宣。
粮食的事刘宣暂时不用担心了。
但是刘宣知道,种粮的利润上限在那,真正要赚钱,还得靠经济作物。
如今局势暂时安稳,正是发展经济的时候。
等到战乱四起的时候,手里没粮没钱,根本混不下去。
打仗,归根结底还是拼钱。
打定主意,刘宣开始筹划赚钱的法子。
要刷到词条,就得多动起来,刘宣深知这个道理。
略一思索,刘宣意念一动,脑中的农桑辑要显现出来。
桑蚕
刘宣选定了桑蚕的介绍。
在这本带批注的农桑辑要中,非常详细的介绍了种植桑树和养蚕的技术。
他们的下游产品是丝绸,锦缎,
在这个时代属于奢侈品一类。
既然是奢侈品,那就意味着经济附加值高。
而淮阴,正是丝织业发达的地区之一。
就是它了!
淮阴县的桑蚕养殖,有民间作坊,也有规模化养殖。
老百姓家在屋前屋后种上几十株桑树,买了蚕种,便可以开启作坊。
但是丝织业则被城中的世家把持着,
丝织业需要有厂房,还得有不少技术工人,寻常百姓家自然没资本弄这个。
不过户曹司下属,也有一片属于县衙的桑树林。
还是徐冲弄来研究桑树改良的。
刘宣一个人来到桑树园,
眼下是初春时节,桑树刚刚长出嫩绿的叶芽儿,
这个时候的桑叶正好适合刚孵出的蚕宝宝食用。
刘宣折了一枝长势较好的桑枝,
意念一动,将提升品质的化种匣拿了出来。
将桑树枝放进化种匣中,盖上盖子。
刘宣打开化种匣,里面是一堆已经结籽的桑葚,他知道,将这些桑葚里面的籽种下,就能长出优质的桑树。
见到方法有效,刘宣又折了许多枝条,一根一根的塞进化种匣中。
收集了半麻袋的优质桑树种子,刘宣叫来徐冲。
让户曹司的人将在桑树园中开垦出一大片地来。
然后将所有的桑树种子都种了下去。
徐冲知道刘宣的这些行为肯定有他的深意,便只是在旁边介绍道,
“刘县令,这些种子已经种下,现在恰逢春季,正常的话半个月左右就会发芽长成树苗。”
“不过想要长成桑树,至少需要三四年。”
刘宣摇摇头,“三四年的时间太长了。”
虽然对于布局一个完整产业链来说,三四年的时间都远远不够,可刘宣现在并不想等那么久。
谁知道三四年之后是个什么光景。
意念一动,刘宣再次调出脑海中带批注的农桑辑要。
意识扫过,刘宣的意识在一个批注上停留下来。
融合嫁接技术:将新苗嫁接在老树的特定部位,可以进行融合嫁接。
融合嫁接的特点,是嫁接之后,老树将会吸收新枝的优秀特性。
不知道这是何人做的批注,但既然出现在农桑辑要上,必然是已经实验过了。
刘宣大喜,问徐冲道:
“徐户曹,这淮阴县哪家的桑树林最大?”
“回县令,淮阴县最大的桑树林自然要数秦老太爷家的桑林。”
徐冲指着远处一片低矮山丘道,
“那一片方圆数千亩山林,便是秦家的桑树林。”
“桑树林过来那一大片屋子,则是秦家的养蚕基地,每年春夏季节养蚕旺季时,城中小半百姓都会去秦太公家的基地养蚕。”
刘宣对此并不意外。
淮阴三个大佬中,秦家人脉在官场,家产中最多的便是土地山林,所以农桑种植和畜牧养殖这块,只有秦家做得最大。
沈家的主要是经商,货运以及放贷类业务。
至于老将李林,主要是经营黑市武器,李家在军中有门路,中原的武器偷偷卖到草原,或者高句丽甚至倭国,基本都是暴利。
看来只能找李林下手了。
半月后,刘宣带着徐冲和赵丽娘来到秦家。
秦立最近高兴得很,跟刘宣搭上关系之后,秦立再次去搜集了官家佃农的信息。
得到确切的证据之后,秦立已经预估了今年夏粮的收益,
至少比春粮要高三倍,而且品质绝对是有史以来最好的。
听到门人传信说县令到访。
秦立小跑着到门口来迎接,将刘宣他们迎进客厅之后,
让刘宣落了主座,给三人上了美酒美食,招待极为周到。
“刘县令今日光临寒舍,令我秦家蓬荜生辉呀。老朽有什么可以为县令效劳的。”
刘宣笑了笑,“秦老太公客气了,我亲自来,自然是有事与你相商,伱我既然在农田上已经有了合作,我就不兜圈子了。”
刘宣直入正题,“秦家有淮阴县最大的桑树林,我想买下来,秦老太公若是有意卖,就估个价吧。”
秦立是何等人精,立刻知道刘宣买桑树林肯定有大动作,便问道,
“刘县令是打算经营丝织业?”
“不错,我打算以县府的名义发展丝织业,会需要很多桑蚕,”刘宣直言道,
“时间紧迫,我思来想去,还是直接购进桑树划算,当然,秦老太爷若是不愿意卖,我买其他小片的桑树林也无妨,不过多费些精力罢了。”
秦立一时拿不准刘宣的意思,并没有立刻作答,
而是缓缓喝了半樽酒,忽然眼珠一转,皱着眉头对刘宣说,
“哎呦,刘县令,老夫突然有些腹中不适,容我先如厕片刻再来商谈,各位先吃些酒菜。我去去就来。”
说罢,吩咐厅中侍女好好伺候刘宣三人,捂着肚子出了会客厅。
喜欢请收藏本站